迈步走向新的辉煌
丽岙是浙南地区的一个小小的街道,总面积只有33.3平方公里。但由于侨乡的关系闻名于世。我街道华侨人口比率高,分布广(遍布27个国家与地区)全街道海内外共有人口4.2万人,海外华侨华人32706人,占全街道海内外总人口的70%。有归侨、侨眷一万二千人,占全街道现有人口的30%,海外华侨华人加上街道内归侨侨眷占全镇总人口的90%左右,丽岙全街道人几乎都姓“侨”。
丽岙街道的工作,发挥“侨”的优势,因势利导取得很大的成绩。2007年全年生产总值是8.02亿元,同比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8元,同比增长11.2%,华侨企业96家,占88%。丽岙是侨乡,还是花城,花卉种植,花卉市场是这里的龙头企业,全街道有40多家花木场是华侨投资创办的。
早在1929年,我街道霞嵊村汪迪斌等9位先辈就离开家乡旅欧谋生。1927年至1937年,我街道华侨就有425人旅欧,其中92.7%在法国,我街道旅法华侨最多,他们是旅法华侨的先驱。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旅居欧洲各国的华侨纷纷回国,继续留居欧洲各国的华人只有125人,他们多数从事小商贩,生活极端困苦,所得仅能糊口,而且尝尽“洋人”的欺凌歧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的强大,我街道的华侨在海外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的创业精神,他们在欧洲从事皮革工场、皮革商店、餐饮等业。在我街道华侨中涌现出一批知名爱国侨领,叶福澄先生、任岩松先生、杨岩生先生等他们是法国华侨华人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一直担任主席、名誉主席的职务。杨岩生先生1959年归国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他与左芝球、张荫旺先生捐资兴办了丽岙华侨陶瓷厂,成为瑞安最早的地方企业,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瑞安的华侨饭店、华侨电影院、温州的华侨中学、温州华侨饭店、温大任岩松大礼堂、丽岙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有我街道第一代华侨慷慨捐资鼎力兴建的功绩,是他们为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开了先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热爱祖国,勤劳俭朴,为丽岙侨乡树立了一代华侨华人的风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爱乡的精神,这为我们丽岙侨务工作奠定了基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从地方的“侨”情出发加强华侨、侨胞的联系,做好侨务工作,可以说是丽岙侨乡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于是,在1972年,我们这里就诞生了全国最早的侨联组织,同时也建立了全国最早的侨联党支部。德高望重的老归侨杨岩生先生当选为第一届侨联主席。三十六年过去了,丽岙侨联组织人员虽经八届的换届变迁。但侨联内在的无私奉献的“百忙官”精神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的考证,冬去春来,不管腊月酷暑,一拨一拨的“白忙官”坚守阵地,自掏腰包,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白忙着,现任的任光荣副主席从第四届至今连任五届侨联副主席,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到岗上班,从一个四十多岁的青壮年,干到了年过古稀的小老头;郑月兴先生连任三届副主席、郑日形先生连任二届秘书长,张荫旺先生连任二届正主席,他们为我镇侨联的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白忙官”的“白忙”是对他们个人而言的,没有经济报酬而“白忙”,但是对于丽岙的侨务工作,乃至整个华侨事业,怎么会是“白忙”呢?丽岙侨联所发挥的作用,所作出的功绩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得到了海内外的公认。从1982年至今,我街道侨联四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侨联,四次上北京,受到国家的表彰。
我街道侨联拥有一个健全的组织班子,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一套完善的学习制度,一笔稳定的活动经费,一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已成为街道党委、街道政府打好“侨牌”的重要帮手,是沟通海内外的枢纽和桥梁。是广大侨胞、侨眷的朋友和亲人。
我街道侨联坚持“三个十”的服务宗旨,即侨联成立“十个部”,为侨胞、侨眷开展“十大服务”,“一月逢十的三次学习会”。
“第一个十”是为了工作的有序进行,我们分工明确,合作愉快,侨联主席团成员十三人,除主席和第一副主席掌握宏观调控以外,其他十个副主席一个人负责一个部,这十个部为①学习宣传部、②侨益部、③联络部、④侨企讯息部、⑤旅游部、⑥华文教育部、⑦财务部、⑧文体部、⑨居家养老部、⑩基建部。
“第二个十”是我们十大服务:①学习会、②代办公证、认证、代填表格、③复印打字、④火车、民航售票、⑤居家养老联络、⑥寻根夏令营活动、⑦旅游联络咨询、⑧汽车机场接送、⑨组织免费体检、⑩归侨侨属生病探望。
“第三个十”是“一月逢十”三次由侨联召集主席团人员、村侨联分会人员及知名归侨学习,学习内容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新闻时事,祖国的成就,家乡的建设;社会公道,家庭美德,卫生保健;谈幸福、谈婚姻、谈孩子、话西藏、道台湾、说奥运;谈今说古,融会贯通,每次学习讲座的内容分长话、短话搭配,一个半小时中途没有休息,一次有一次的趣味,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备课精心,讲课生动,这是三十多年能坚持下去的根本。
“三个十”服务,涉及到侨乡侨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他们许多困难,据统计,07年旅游部为侨眷办理了国内外旅游手续252人次,圆了115人出国与亲人团聚的梦。代办公证1860份、代填表格3000多份,机场接送928人次。全镇发放了5000多份侨民服务卡,医疗保健中心为65以上老年人作体检,并且建立健康档案,让他们优先挂号,为老年侨眷的健康开辟了绿色通道。我们还组织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丰富活跃侨村的文化生活。有了侨联的关怀、爱护、海外赤子对家中留守老人、孩子多了一份放心,多了一份安心;少了一份担心,少了一份牵挂。侨联为侨办的件件实事,温暖着丽岙广大侨胞、侨眷的心,联络着千家万户的感情。
为了使我侨联工作更加深入到我街道的每一个村落。自2004年始,我街道在21个行政村先后都建立了村侨联分会。村侨联分会设有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人员。每月三次参加学习会,及时与街道侨联取得联系。村侨联协同村两委,把侨的工作在面上铺开,落到实处。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如下川村侨联,他们将村老人协会和侨联合并为一体,以三年来做寿捐资款为基础,再发动海外侨胞捐资建造老人康乐园、改造自来水,造福家家户户,子孙万代。他们办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引进幸福清水;二是改变做寿风俗;三是建造健康乐园。这三件大事的办成,全村人民何不欢欣鼓舞。老人们说我村地名“下川”,“川”是“水川”,是水的川流不息。我们的老祖宗取这个地名的时候,多么希望能有潺潺流水在我们村庄“川流不息”,可是千百年来事与愿违。我们村不但没有川流不息的清水,而且连水都吃不上。如今安装了自来水,几千年来祖辈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自来水遍布家家户户,川流不息,我们“下川”才真正荫了“下川”的地名。
王宅村侨联分会,他们动员全村侨民建造华侨活动中心,全村仅251户,捐资400多万元,面积为13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王宅村侨联活动中心”。王宅村90%左右为侨胞、侨眷,他们全村总动员,全民齐参与为办好自己的活动中心出资、出谋、出力。捐资最多者30万元,10万元以上的12人,最少的也捐5000元,在将近一年的建造过程中,所有的劳力义工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他们没拿半分报酬,不吃公家一餐饭,不吃堂众的一碗点心。误了家中的事,荒了自家的园,一心为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是为之感动的。
侨乡丽岙爱国华侨的爱国爱乡精神,有力地推进着我街道的新农村建设,据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统计,华侨捐赠款为8000多万元,其中任岩松、陈贤横、郑光富、陈国华历年来各捐资百万以上。九十年代前后,在任岩松先生的带领下,侨胞在国内掀起了办学的热潮,全镇21个行政村,兴建了12所中、小学,改变了过去村镇学校无校舍办在祠堂、庙宇之中的现象。全镇所有的学校焕然一新,改变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九十年代末与二十一世纪初,华侨捐资主要是兴建家乡的道路、桥梁、凉亭、电影院、文化活动场所等。据统计,修造了水泥路79条,长44405米,计197335平方米,桥梁18座,凉亭47个,电影院2个,文化活动中心25个,公园5处。溪坑坎治理1800米。
特别是最近这几年,进行了家乡的“母亲溪”楮溪坑的改造,在侨胞、侨眷中募捐近2000万元。楮溪坑全长1800米,流经任宅、叶宅、杨宅、茶堂四个村,由于多年失修,破烂不堪,阻碍交通,损害安全,影响环境。改造后新的楮溪坑,两岸用块石砌上10多米高的溪坎,拦上青石雕流护栏,溪流清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便利了交通、保障了安全,美化了环境,为家乡人民造福,我们还进行了旧村改造,河头村、茶堂村带头示范,拆建旧房,重新规划,统一设计欧式住房连村连街。
华侨的捐赠在扶危济困,宏扬社会主义美德方面也作了不少贡献,2003年的非典,2007年的桑美台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山区学困儿童的结对扶贫,我们侨胞的慷慨解囊,踊跃相助。侨联的主席团四位成员,还为丽岙建立的教育基金会,每年出资为在教育科研中成绩卓著的教师颁奖。
为了扩大和改善侨联的办公活动条件,1990年,建造了“华侨之家”大楼,面积为478平方米,去年我们又要规划建造新的华侨之家——丽岙侨联活动中心大楼,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现在正刚进场动工。
东风浩荡,万象更新,在伟大祖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今天,给我们华侨带来了美好的前景,给我们侨乡带来灿烂的明天,我们身为侨胞,归侨侨眷,我们感到由衷的感激与自豪。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上级领导的殷切关怀,在新的起点上迈开大步再创佳绩,走向新的辉煌。
|